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动态 > 国内财经 >

金融时报系列评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来源: 时间:2017-11-10

 

金融时报系列评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一、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征程扬帆起航

 

  10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作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蓄势待发的关键时刻,两个阶段的安排,为各项工作确定关键节点提供了依据,筑造了到本世纪中叶沿途的指路灯塔,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衔接。

  《道德经》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绝不是漂浮的空中楼阁,是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做出的。建国后的近80年时间里,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过去五年,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超过8000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战略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商的集中涌现在为居民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消费及支付的革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早期破土的艰辛和炮火的洗礼,在顽强的中华大地上生长、开花、结果,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日趋提高。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勤助力,推动“中国号”全速行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国际性高峰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曾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经济学家科斯曾说:“我深知中国前途远大,深知中国的奋斗就是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

  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极不平凡的5年,未来的30年更是蓬勃之势不可阻挡的30年。为确保各项事业顺利开展,我们党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作出指示,完善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体制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已经积聚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了党章,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这次大会注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立下不朽的丰碑。

  10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研究部署。这充分说明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中央政治局的部署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对金融系统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要迅速行动起来,按照中央政治局对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把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工作任务而奋斗。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金融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要在认真研究、学习党的十九大文件上下工夫,要努力通过原原本本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和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全会以及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历史意义,增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牢牢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深刻认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牢牢把握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基本要求。

  深刻领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全面部署。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牢牢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明确要求,牢牢把握推进党的建设、促使我们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的重点任务。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金融系统各级党组织需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把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研究制定本系统、本单位的学习计划和贯彻落实方案,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掌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本内容,加深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新特点、新思想、新目标和新要求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金融系统需要认真组织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教育工作和学习培训工作,注重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各机构学习贯彻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注重反映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贯彻的典型事迹和良好风貌。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方式,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机构、进网点、进网站,让干部群众鼓足干劲。要组织好集中宣讲活动,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金融系统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金融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本系统本部门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找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宣传贯彻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金融系统需要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和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扎实做好金融宏观调控、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促进金融发展创新、保持金融稳定和改善金融服务等各项工作。要结合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中央对经济金融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新时代扬帆再起航,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在加快金融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为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新思想为重要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前行,必须有新思想指引方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长河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扬帆远航的灯塔,并为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珍贵有益的借鉴。

  金秋十月结硕果,浓墨重彩写华章。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式写入章程,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大重要成果。科学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和最活的灵魂,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总结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之集大成,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光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为谁革命、靠谁来革命等重大问题,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矛盾和严峻挑战,亟需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在于全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特征,是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所面临的新时代重大课题作了科学和系统的回答,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和有机统一整体。

  “八个明确”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任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十四条坚持”全面谋划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略,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既要在党和国家的所有工作中贯彻“八个明确”的总要求,也要按照“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来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催生伟大的社会变革。科学的理论只有同实践结合、被人民掌握,才会闪耀出真理的光芒,产生无穷的力量,深刻地改变社会与世界。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立起思想的灯塔,标注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征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精神变成改变物质世界的力量,把真理的力量变成美好的现实,奋力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伟大胜利。

  《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发表以来近170年的人类社会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变成引领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全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向前,深刻领会和牢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壮丽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提供闪耀着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党的十九大再度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号角。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改革”可谓最强音。报告不仅对体制性改革进行了专门论述,在对各项具体工作的论述中,也同样将改革摆在了重要位置。中国的改革开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去产能方面,通过关、停、并、转以及一系列综合性配套政策,处置了一大批僵尸企业,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的去产能也在有序进行。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钢铁完成去产能6500万吨,煤炭完成去产能2.9亿吨;今年前7个月,钢铁已经完成全年去产能任务,煤炭也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85%。去库存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114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2%,楼市库存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去杠杆方面,近两年我国工业企业负债率稳步下降,20176月,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07%,比一季度末下降了0.1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了0.67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减税降费与降低制度性成本同时发力,企业利润率稳步提高。补短板成绩斐然,安排专项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放开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的投资限制,通过PPP等项目引导资金在城市防涝设施、水利、交通方面加强投入,完善各项基础领域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也需不断深化,进一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表明本轮供给体系质量提升的双轮并进,既离不开新动能的培育,也不能脱离旧动能的升级。两方面的齐头并进不仅刺激了“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新产业、新动能的蓬勃发展,也为传统制造业升级、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新支撑和新方向。下一阶段,要继续通过技术含量的提升、新思维的融合与应用,推动新、老动能的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和产业升级的趋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要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不仅是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的提升,更包括打通全产业链融合,形成产业间深度融合与互相促进。这一方面要求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推动一些新型的第三方机构快速发展,搭建产业间桥梁,促进产业间深度融合。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要求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不少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正是本轮供给侧优化中的领头羊。提高供给质量体系,在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基础上,要为企业营造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为此,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就要求继续推进转变政府职能,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为微观经济发展“清障搭台”,释放经济活力。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未来需要继续推进的领域是更难啃的硬骨头。人民群众更高的期待以及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对未来改革提出了更全面、更具挑战的要求。对于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提前设定应对预案,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将十九大报告中的改革构想落到实处,将我们此前所秉承的改革精神发扬光大,将深化改革的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五、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重要使命和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其中深化金融改革无疑是落实前两项任务的重要条件和机制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对这一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持续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无疑是重中之重。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金融领域存在“脱实向虚”等倾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到位,融资结构不合理,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债券违约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持续累积,乱办金融、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屡禁不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信用基础较为薄弱、金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等原因外,监管职责不清晰、不协调,监管责任不落实,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同时并存也是重要因素,说明金融监管存在着某些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

  因此,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与健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正在成为当务之急。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监管部门要明确职能定位,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加强微观审慎监管、行为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强化监管问责机制。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各种金融乱象的力度,使市场环境得到净化,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在银行业,针对市场乱象最突出的三个领域——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监管部门加大了检查与整改力度,取得了初步效果。对于资本市场蒙骗欺诈、兴风作浪的严重违法违规案件,监管机构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敢于亮剑、敢于碰硬,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有效整治了市场乱象。在保险领域,规范保险资金投资运用,促使保险回归保险保障功能本源,整治市场乱象的长效机制也在逐渐建立和完善之中。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还需要创新监管手段,紧跟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在金融科技领域,传统的监管思路与方式正在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监管机构需要更新观念,加强与行业沟通交流,创新思维和方式,借鉴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试点。

近期以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领导多次公开强调,“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都要纳入监管”、“金融监管会越来越严,铁腕执法、查缺补漏”。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深化金融领域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创新金融调控方式,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制机制,推动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权责一致、全面覆盖、统筹协调、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为服务实体经济奠定更坚实的基础、防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六、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踏上银行业转型发展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为新时代金融改革和金融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金融与实体经济互促共生,关系密切,实体兴则金融兴,实体亡则金融亡。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为深化金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既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殷切期待,也是银行业自身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等领域成绩显著。特别是今年以来,银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营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银行业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金融服务;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扶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银行业改革转型持续深入推进。银行业积极践行金融科技,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整合改造升级,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的互动式、场景化、特色化服务平台;通过“事业部+互联网金融子公司全新模式,注重提升内部运营管理的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能力,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推进普惠金融组织架构改革,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服务实体经济的半径不断延伸。

  继往不平凡,开启新时代。新时代之“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作为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银行业应当清醒地判断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深刻理解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共生关系,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促进金融服务和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着力提高银行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

  首先,创新资金供给方式,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银行业应顺应经济结构转型方向,调整金融资源投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需求,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融资支持。同时,把握实体经济领域的真实需求,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控制“两高一剩”、“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的信贷投放。按照国家因城施策、分类调控的政策导向,积极支持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重点满足居民自住及改善型购房融资需求。

  其次,专注普惠金融,服务“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最终要体现在企业和产品上,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银行业应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进一步调整创新产品结构,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尽可能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此外,进一步加大涉农融资支持力度,通过“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动态监管”小额信贷运行机制,逐步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覆盖面。

  再次,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精准扶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银行业应实施信贷倾斜政策,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发展、农户自主创业、农村消费升级、移民搬迁安置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赋予贫困农户发展的基本能力,实现由输血造血飞跃。探索完善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同扶贫的良好机制,加强政银之间、金融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提升扶贫效能。

总之,新时代的银行业,将迎来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而唯一的出路便是向改革要红利,向转型要动力,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以改革创新开启建设现代银行业的新征程。

 

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一新增内容既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也为完善金融监管指明了方向。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是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2008年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的宏观调控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仅仅使用货币政策维持金融稳定还远远不够,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会导致很多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应运而生。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9年开始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2016年正式推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填补了以往货币政策框架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空白,并创造性地引入了逆周期调节因子,目的是保持金融体系稳健、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可以说,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是我国在金融宏观调控实践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宏观审慎政策为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提供了有力支持。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互相协调,增强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初步发挥了作用。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完善双支柱框架机制,要更加全面地将各类金融市场纳入监管视野。近年来,金融领域的不断开放、金融创新的不断升级以及金融混业化的不断深入,都对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十三五”规划指出,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应“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既要防止经济增速大幅波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又要抓住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完善双支柱框架机制,要积极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守住风险底线。要打好防范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包括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等;要遏制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防范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一方面,从政策工具来讲,宏观审慎要求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的最低资本要求和资本缓冲,并采取更为稳健的拨备方法,以增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平滑跨周期的贷款投放和经济波动;另一方面,从跨机构来看,宏观审慎管理要考虑不同机构间相互影响导致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监管、改进对交易对手的风险计量和控制等来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完善双支柱框架机制,要不断完善双支柱框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一方面要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把握好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加强区间调控、相机调控,加强政策研究,用好政策工具箱;另一方面,要注重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统筹施策、精准发力,继续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当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十三五”规划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中央对经济金融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在继续探索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过程中,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八、发挥保险保障作用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对于确保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保险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既具备天然优势,更肩负必然使命。

  近年来,保险业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效不断显现。保险业以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在协助政府构筑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创新支农惠农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具有突破意义的成绩。

  不过,这仍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更稳定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进入新时代,13亿多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保险业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保险业的“初心”和“使命”。保险业发展的根基在人民,前途在人民,因此,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核心在于找准人民群众在保障需求方面的新变化。要针对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迫切期望,不断升级并完善保险保障水平。同时,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降低经营成本,挤出产品价格的不合理“水分”。

  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使命。服务实体经济乃金融之本。要进一步增强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必须坚持“保险业姓保”不动摇,找准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的着力点,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方面,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减缓风险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冲击,增强其对未来的信心,在生活更加稳定的同时,提升民众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独特优势,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资本性和股权性投资,提升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韧性。

  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根本途径。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我国的全球战略、稳健发展和金融改革都需要强大的保险业。而对于保险业自身而言,改革也是稳健发展的关键一环。过去40年,保险业每一个阶段遇到的挑战,都是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可以说,保险业因改革而起,因改革而兴,也必将因改革而强。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应对系统性风险,防范是主题,主动是关键。保险业要完成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离不开改革的深入推进,这是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历史经验和必然抉择。

新目标已经确定,新征程即将开启。接下来,我们要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结合起来,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使保险业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改善民生保障、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贡献。

 

九、奋力开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新时代

 

  “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对经济金融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擘画了未来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蓝图,开启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这个新时代,是需要金融业更好发挥核心作用,以新作为开创新气象的时代。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是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主战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要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助力攻克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这三大关口,需要更好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奋力开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新时代。

  奋力开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新时代,必须要努力建设既富有全球竞争力,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成熟经济体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发展都发挥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形成一套投资方与融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具有很好的风险识别和风险代偿功能,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助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总体上仍不成熟,市场的各项制度建设与成熟市场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市场内在的脆弱性和复杂性需要引起重视。面向未来,要完成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目标,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奋力开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新时代,必须要牢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方向,牢牢坚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根本使命,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服务国家战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始终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使命。首先,资本市场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着力强实抑虚,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国家战略推进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其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从监管者角度看,要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净化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维护市场秩序;要继续夯实市场基础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筑牢市场发展的根基;要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再次,必须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深刻吸取股市异常波动的教训,坚持底线思维,对存在的乱象和问题果断出手,应对风险的各种预案要全、责任要明。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新的监管理念,重典治乱、猛药去疴,强化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继续提升监管能力。

  奋力开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新时代,必须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扩大双向开放,补齐资本市场短板。建设现代化的,既富有全球竞争力,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要以改革为引领,以稳定为底线,以发展为主旋律,协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发展和监管各项工作。在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资本市场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首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是稳定。同时,改革始终是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稳定的前提下,资本市场需要以改革为引领,促进发展这一主旋律。资本市场要牢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既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也不能陷入经验主义泥潭。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过程中,“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推进,既能够使我国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又能推动国内市场规范发展。总之,要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夯实基础,补齐短板。

以党的十九大为新起点,我们踏上了新征程,迈进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一伟大进程中,资本市场要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全面扎实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奋力开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新时代。

(来源:金融时报)

资讯动态
最新资讯
热门排行
Copyright © 2003-2019 河南省金融产品网络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豫ICP备13018018号 电话:0371-69158308 邮箱:hnstrzxh001@163.com
地址:郑州市商务外环路20号海联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