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现身郑州,以“理性预期2016”为主题,在“鸿园第二届资本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他怎样解读五中全会释放出的经济信号?他怎么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对中国经济又提出了什么忠告?
托马斯·萨金特是谁?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这个名字。虽然是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但这位纽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一直非常低调。所以,当72岁的萨金特教授出现在郑州的“鸿园第二届资本论坛”上时,人们蜂拥而至,渴望一睹真容,更希望从他的演讲中听到关于未来经济走势的一些判断。
近几年,萨金特比较关注中国。从2012年到2014年,萨金特几乎每年至少都会来中国一次,这帮助他更加熟悉中国的经济状况。
当然,也不仅是经济。在演讲之初,这位文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就连着讲了两个中国的谚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以解释自己所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含义。
在演讲中,人们也能感受到这位老人真诚的一面:当有人问他中国创业的“风口”在哪里时,这位宏观经济学家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他的理由也很实在:“我是一个教经济学的,你肯定不会借钱让我去创业,因为我肯定做不好。”
那么,萨金特是如何“理性预期”中国经济走势的呢?
五中全会释放信号:将越来越向市场经济开放
如何预期未来的经济趋势?萨金特认为,首先要搞清楚3个基本问题:社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由谁来生产?谁来消费?
这些问题该谁来决定。萨金特非常欣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市场受政府的干预会越来越少,资源分配将主要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
而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则被萨金特解读为反对自然垄断、鼓励竞争的信号。
他认为,一些行业是自然而然的垄断,比如国防、教育等,但中国政府近期的经济建设规划所发出的信号是大力支持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
理解“新常态”:人民的消费决定经济增速
2015年,“新常态”一词成为描述中国经济的热词。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普遍的预期是6.5%。对此,萨金特怎么看?
“可能你们觉得4%、5%已经是很低了。”萨金特说,“其实这种放缓的速度是很自然的,我们觉得中国的经济增速还会不断放缓。”
他拿美国举例子,从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它的经济增速直到今天还是保持在1.8%~2%。韩国也是在经历过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期后,不断趋平。
他认为,实际上能够决定中国经济增速的是中国的老百姓(603883,股吧)而不是政府。
他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开放程度提高,经济增长的目标不是由政府自上而下设定,而是由市场决定。其实说到底就是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决定,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消费就引导和影响了市场。
理解“万众创新”:
旧的行业在消失
新的岗位在创造
目前,中国另一个比较热的经济现象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此,萨金特提出了“创新性破坏”的概念。
他说,美国每个月都有经济指标的统计,几乎每几个月全国就减少2500多万个就业机会,但同时也有2500多万个新岗位出现,正是这种不断破坏又不断创新的机会,让人们不断去冒险、探索。当然,一些创新失败了,但也有成功的,比如苹果公司。
他认为,虽然在破坏的当中产生了混乱,但人们在探知中却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忠告:
中国应该避免
放宽房贷标准
那么,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中国可以从美国那里借鉴哪些经验教训呢?
萨金特提出两点忠告:政府不要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政府不要轻易要求银行降低房贷首付。
他说,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从经济萧条当中复苏后,其实有非常严厉的对银行业的监管法规,银行在做投资的时候,必须保证安全性。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及2000年左右的时候,美国政府又开始放松了这方面的一些监管,开始允许银行去冒一些风险。
而银行所冒的风险之一就是放宽房贷要求,帮助穷人去买房。因为政府希望穷人也能住上房子,但又不愿意加收中产阶级的税收,所以只是要求银行放宽房贷标准。
他表示,这样的情况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房价下跌就会带来巨大的后果,因为这些房贷其实已经被打包成证券化的东西,然后再卖给金融机构,就向整个金融体系注入大量的风险,而且催生了泡沫,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萨金特说,美国政府的意愿是好的,但做法是错误的,不能轻易让银行放宽房贷标准。